报告会上,5位大会优秀论文获奖者围绕各自团队的研究领域作了精彩的专题分享。
“肠道微生物被称为人类最大最直接的外环境。大家知道吗?抑郁症与我们肠道中的微生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报告会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研究员郑鹏在“从微生物-肠-脑(MGB)轴探索抑郁症的潜在新机制”专题报告中介绍,从2014年美国神经生物学协会年会提出“脑-肠轴”双向调节概念起,肠道微生物与脑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经过长期的研究,他的科研团队建立起了菌群移植、干预及行为评价的微生物-肠-脑轴“全链条”研究体系。在研究中,团队发现了抑郁症伴显著的微生物源代谢紊乱,率先绘制了抑郁症的肠道微生物图谱,构建了首个人源化肠道抑郁症模型,证实了菌群紊乱是抑郁症发病的潜在原因。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倍受关注。由于新冠肺炎发病快的特点,如何快速鉴别成为临床难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呼吸病学博士王成弟在“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对COVID-19(新冠肺炎)进行准确诊断、定量测量和预后预测的临床适用AI系统”主题报告中讲道,“虽然目前核酸检测是诊断新冠肺炎的金标准,可存在着耗时、漏诊等问题,而CT检测速度快,且能够全面详细展示肺部病变。”基于此,王成弟及团队建立了一套AI系统,通过AI读CT检测数据来准确诊断新冠肺炎,这有助于放射科医生和临床医生更快更准确地处理具有新冠肺炎症状的患者。”
此外,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研究员梁娟、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研究员赵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刘霆还分别作了“中国2852个区县孕产妇死亡率研究”“针刺辅助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PD-1抑制剂治疗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临床疗效和分子机制探索”专题报告,引起了参会人员的广泛关注。

随后,在互动交流环节,郑鹏为大家分享了他从事科研的心得体会,他认为科学研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很多科学研究是从不经意的一个现象开始,然后通过研究人员不断努力求索而得到一个新启示。他说,从事临床科学研究和转化研究的科技工作者,要在工作中时刻保持好奇心和激情,这样才可能取得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而刘霆则为年青临床医学科技工作者给出了中肯的建议,“科研需要你们有新的思维方式,但这种思维方式不是通过看看手机视频或他人简短的摘要获得的,而是需要进行广泛和认真的阅读,同时还要做到‘求甚解’,才会使你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