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主办,四川省科协与教育厅联合组织的2025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研学活动(四川)圆满举行,为港澳台学子带来了一场融汇科技探索与人文体验的沉浸式学习之旅。
来自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5所高校的10余名港澳台学生,参加了近两个月的实习研学活动。通过“实习+研学+参访+交流”,他们在实习中提升,在实践中成长,带着收获满载而归。
指尖代码 编织创新梦想
7月的成都热浪滚滚,窗外蝉鸣声声。在位于天府新谷垒知(成都)科技研究院(以下简称“垒知科研院”)里,“哒哒哒”的键盘敲击声中,吕穗婷心无旁骛地盯着屏幕,一组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实时识别数据正在跳动。
“来之前我什么都不会,现在能够协助指导老师参与算法优化,收获真的蛮大的。”聊起此次实习的收获,来自中国香港的四川大学学生吕穗婷颇为感慨。作为2025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的参与者,她的感言正是这项活动的生动注脚。
“吕穗婷是四川大学微电子专业学生,她性格活泼,实习中有自己的想法,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谈及吕穗婷,指导老师吴雪萍禁不住连连夸赞。吴雪萍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年纪轻轻就成为垒知科研院高级后端工程师,负责公司的视觉AI识别及混凝土质量智能检测工作。
吕穗婷进入公司后,吴雪萍让她从基础的工作入手,先熟悉数据处理工作,明确目标效果和截止时间,鼓励她用自己的方法或公司提供的工具完成,同时支持对工具进行优化改进以提高效率。
“从图像采集到智能检测,吴老师让我和团队成员一起,参与到每个环节,让我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乐趣。”吕穗婷说,吴雪萍对她特别耐心和细致,尽量让她参与到团队的工作中来,从最初的数据分析,到研究人工智能对建筑行业及传统行业的赋能,再到学习用文本或PPT总结,自己获益良多。
在垒知科研院的接待大厅里,陈列着密密麻麻的奖项和荣誉。“每次路过这里,都会让我增加几分投身科研、报效祖国的信念。”吕穗婷说,公司的科研和创新氛围特别浓厚,工程师们爱钻研,喜欢一起攻克难题。“以前想回香港工作,现在发现成都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城市,这段经历教会我,香港青年的未来不仅要背靠祖国,更要融入这片热土的创新浪潮中去”。
“我们特意安排港澳台大学生进入科技行业的领军企业实习,让他们触摸创新脉搏,学习创新精神,感受祖国的强大。”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说。
方寸版面 勾勒科学奇想
来自中国香港的王家淇和许鸿斌现就读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此次《课堂内外》编辑部的实习工作让他们走出了“象牙塔”,将课本理论与实际工作真正结合起来,获益良多。
7月29日,记者走进《课堂内外》编辑部时,王家淇正在指导老师颜菁菁的指导下,修改她的图书策划方案——《指尖上的科学:中国传统工艺里的智慧》。
“我希望通过剪纸窗花、皮影戏、古法扎染等10项传统工艺的互动体验,让儿童在剪、扎、拼、测中理解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科学知识,兼顾动手乐趣、文化认同和科学启蒙三个方面。”王家淇是一位爱笑的女孩子,她特别喜欢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来到编辑部实习后,正好一展所长,于是就萌生了将科普知识和非遗融合的想法,这个图书策划点子也得到了颜菁菁的高度认可。
在她的精心打磨下,这个图书策划方案圆满呈现。“敢于打破学科壁垒,将文化传承与科学启蒙作为教育的课外延伸,让人眼前一亮。”颜菁菁高度评价她的方案。
与王家淇相比,许鸿斌要内敛很多。不过,他策划的《星孩创想营》增刊选题却是脑洞大开、创意十足。他在增刊里设计了“小酷龙闯宇宙”栏目,以多格漫画的形式聚焦不同的科幻主题,如太空探索、外星生命、人工智能、时间旅行等,最终形成系列漫画。此外,在漫画中有意地进行留白,让小读者参与故事续写,激发他们的科学想象和灵感创意。
“两位实习生展现出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实习期间都很优秀,创造力十足。”作为指导老师,颜菁菁对两人的表现不吝溢美之词。她表示,在这里,两人将学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锻炼了文字编辑能力和审稿能力,更培养了文字敏感度,也让未来的职业规划更清晰。
“让两位香港学子去编辑部实习,希望培养他们的科学想象力、灵感创意力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用不一样的视角去了解课堂内外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和思考。”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说。
沉浸体验 感受发展脉搏
8月27日至28日,2025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研学活动在资阳展开。在为期两天的行程中,港澳台学子深入资阳企业、乡村与文化遗产地,体验四川多元的发展实践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这场活动,也为港澳台青年打开了一扇认识祖国西南地区的新窗口。
港澳台学子首站参访了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大家认真聆听工程师讲解该公司研制的国内首列齿轨列车的相关信息,眼里写满了专注与惊叹。在近距离感受齿轨列车后,其卓越的山地适应性与爬坡能力,引发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来自中国台湾、现就读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王世忠表示:“齿轨列车特别适应复杂地形,不仅方便偏远地区居民出行,更能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这是我们国家科技进步的体现。”
“以前只在报道中见过,真正感受后才发现,齿轨列车的爬坡能力和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远超想象。”来自中国香港、目前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专业的蔡真锐感慨道,“国内首列齿轨列车的诞生,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体现出国家的创新实力与工程智慧。”尤其令他动容的,是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工程师们为一份国际订单,一个月完成设计的故事。“他们代表的不仅是一家企业,更是中国制造的速度和信誉。”
走出中车资阳机车技术中心,步入资阳市博物馆,港澳台学子沉浸式感知资阳的文化脉络。站在古代器物与历史文献前,大家安静驻足,以往教科书中的叙述变得真实可感。王世忠坦言,此前对资阳的了解有限,但在参观完博物馆后,他认识到了原来这座城市拥有如此丰富而独特的历史资源,特别是濛溪河遗址的重大发现,有可能改写先前的一些认知,真是太令人震撼了。
随后,港澳台学子走进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一个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整洁的村容村貌、满目的瓜果蔬菜、特色文创与当地农家小院巧妙布局,勾画出幸福乡里多彩画卷,展现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产业蓬勃生机与发展态势。王世忠特别注意到村庄的整体提升:“从前我对乡村的印象多来自影视影像,这次走进晏家坝村,亲眼看到村庄发生的巨大变化,让我切身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取得的非凡成效。”
在晏家坝村,令学子们印象深刻的还有资阳河川剧高腔的非遗体验环节。川剧表演艺术家现场示范并教学经典唱段与动作,来自中国台湾、现就读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张博宇表示:“这样的体验让我真正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今天才知道资阳高腔艺术是川剧四大流派之一,真切感受到了四川地方文化的深厚底蕴。”
研学中,安岳的柠檬香气,则为这段旅程添上又一重色彩。在安岳宝森柠檬综合体展示区,港澳台学子系统了解了柠檬的种植、深加工与全产业链开发。蔡真锐告诉记者,他第一次了解到全国八成的柠檬都产自安岳,更有柠檬啤酒、柠檬面膜等衍生产品。“由柠檬延展出来的产品琳琅满目又各具特色,完全颠覆了我对柠檬的传统认知。”同样对柠檬面膜、柠檬酒等创新产品感兴趣的张博宇也感叹道:“自己对柠檬的认知仅限于泡水喝,是夏天冷饮的专属,这些柠檬衍生产品让人眼前一亮,确实出乎我的意料。”
而令大家又一次深深动容的,是安岳石窟。学子们共同观看《山岳颂安》影像,并走进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亲身体验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创新应用。高度逼真的还原效果与沉浸式地互动呈现,使千年石刻艺术焕发新生,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亲临毗卢洞欣赏石刻时,王世忠感慨道:“这些石刻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来完成,是工匠精神与艺术追求的结晶,给人的冲击力非常强。”
“古人在崖壁上凿刻信仰,今人用数字技术守护历史,深度诠释了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在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现代化的技术重现着千年艺术的细节。蔡真锐说,那一刻他同时感受到科技的理性与人文的温度,“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始终保持着对文化瑰宝的守护与珍视。”
回顾全程,参加活动的港澳台学子表示此次研学极大地拓展了他们对内地(大陆)的认知。张博宇说:“我之前的生活圈以成都为主,这次走出来才真正体会到四川各地的发展多样性和文化独特性,开阔了我的眼界。”王世忠则感叹:“以前以为现代农业和高端制造多存在于中国一线城市,这次在资阳亲眼见到如此成熟的应用,刷新了我的认知。”
蔡真锐说,资阳研学之行最打动他的不仅是前沿技术和人文景观,更是“现场的真实感”。他表示,这次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认知边界,更坚定了他未来成为两地交流桥梁的信念。“我想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带回香港,告诉更多朋友,祖国的辽阔与文明的厚重,值得我们共同见证。”
此次活动也搭建了在川港澳台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他们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张博宇认为,“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面对面交谈,是非常难得的。”王世忠表示,通过共同体验和讨论,大家不仅建立起友谊,也对彼此的专业和未来职业规划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这场资阳之行,对参加活动的港澳台学子而言,既是融合科技与人文的实践课堂,也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之旅。他们从中看见的不只是资阳,更是一个真实、立体、发展中的中国地域样本——它既尊重传统,也拥抱创新,始终向年轻一代敞开胸怀,等待他们前来阅读、理解并书写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