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德日科技社团研究(德国篇-上) 

2021-07-15 10:00 来源:科技社团研究所
 

德国被称为“思想家王国” “结社之邦”,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悠久的德意志/普鲁士文化传统,孕育出高度的思想性与组织性,使得德国成为当今世界上结社组织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德国的各种民间组织数量繁多、作用突出、影响巨大,构成与民主政治国家和社会市场经济分庭抗礼、相得益彰的第三部门。德国科技社团作为一类重要的非营利组织,其形式和内容极为丰富,组建方式灵活多样,在协调政府、企业、其他机构和个人之间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一、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初创期):12世纪至19世纪初期

德国的结社传统发源于12世纪,当时随着德国城市手工业逐渐发展,城市从业者数量不断增多,从业者为了维护自身在行业内的地位及利益,通过组织各种行会(Zunft)实现自我管理以及协调其他社会阶层。德国的社团起步于17世纪的语言文化社团以及共济会团体的聚众活动。为维护德语文化及传统,1617年萨克森与安哈尔特公爵家族发起成立了“有成效的社团”(Fruchtbringende Gesellschaft),这是德国首个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语言文化社团,曾拥有890位社团成员。由于当时德国正值分裂状态,这类早期社团普遍高举重建德国、希望统一的爱国旗帜。

德国最早出现的自然科学类社团是成立于1652年的“对自然好奇学院” (Academia Naturae Curiosorum),以医学和自然科学为背景。1670年,学院开始发表最早的科学刊物——《热门奇事录》(Ephemeriden or Miscellanea Curiosa),介绍医学、植物学和生理学进展。

之后,以这种“学院”方式促进培根所倡导的实验科学的新型科技社团先后建立起来,如德国柏林学院(1700)、普鲁士皇家学院(1745)、巴伐利亚科学与人文学院(1759)等。此类学院在成立之初都主要得益于王公贵族的资助和政治庇护,强调成员的资历和背景,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由学者主导的学术交流和促进机构。这些社团将科学家同仁集合在一起,从事研究、交流成果、反对独裁和培植新科学、新文化,不断拓展社团推动科技进步的功能,并试图融入其他社会职能。科技社团成为那个时代科学精神的重要标志,对推动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第二阶段(奠基期):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期

19世纪初期,大规模的结社浪潮席卷了德意志联盟,各种社团特别是文化社团,乘着启蒙运动的翅膀经历了第一次发展热潮。19世纪中期,先进的洪堡高等教育理念和大学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职业化,德国一度发展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科学中心。正是在这个德国古典哲学与科学技术发展完美融合的时期,德国科技社团兴起,如德国物理学会(1845)、德国化学学会(1867)、德国数学学会(1890)等先后创建并发展起来。

20世纪初,随着德国工业化进程的展开,德国垄断集团开始重视新的科学成果。1911年建立的凯撒·威廉学会在政府的庇护下取得了自治的地位,其经费来源主要为工业垄断集团拨款。学会积极建立自然科学研究所,重视应用科学的研究,通过订货制度或企业主联合会实现与工业的密切联系。19世纪60年代,随着科技、经济、社会密切地联系起来,企业加强了与高校的联系和合作,与科学家一道成立了一些应用科学于工业的协会,早期的德国化学家学会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20世纪30年代纳粹上台后,通过“授权法”取缔了一切自由工会和其他民间团体,德国科技社团的发展陷入停顿和萎缩。

(三)第三阶段(发展期):20世纪中期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的民主社会迅速开始重建,结社组织得到普遍发展,有影响力的各类科技社团得以恢复,如德意志研究联合会(1949)、马克斯·普朗克学会(1948)、弗劳恩霍夫协会(1949)等。这个时期,科学技术发展受到广泛重视,科学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科技职业者人群不断扩大,催生出形形色色的科技社团。伴随新科技革命和科学技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德国科技社团也面临新的挑战。

梳理德国科技社团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德国科技社团都是当科学和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行业内部发出的需求所致。崇尚科学、学术自由、政府支持、民众追捧、发展需求、人才聚集、热衷结社和社会责任这些要素汇聚到一起,为德国科技社团的兴起埋下了坚强的种子,使其成为促进德国学术研究、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二、发展现状(一)德国社团的区域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为警惕德国军国主义的再次复兴,在美英法等盟国的强力约束下,德国建设起来的是个很大程度上去中心化的多党制联邦体制。在这个背景下,绝大多数德国社团的注册及其成员的活动范围都是地方性的。加之不同联邦州的律法、科技和教育法之间存在广泛的差异,因此,各类社团经常根据会员的来源地选择就近的地方法院进行注册,社团会员往往限制在所在联邦州以及州下面的区县范围内。依据德国协会管理协会的统计数据,在其掌握的15000多家协会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北威州以明显优势排在第一名,拥有协会数量达到3083家,而首都柏林只拥有1778家协会(见图1)。

图1 德国16个联邦州登记协会的地区分布图

(二)德国科技社团的规模

由于德国社团在注册登记时,对社团的功能属性没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无法通过官方渠道获知德国科技社团的规模。本文通过以下三家相对权威机构的研究数字,从不同侧面推算有关德国科技社团规模的大致数据。

1. 德国协会管理协会

德国协会管理协会(Deutsche Gesellschaft fuer Verbaendemanagement,DGVM)是服务于协会的专业性组织,其服务对象为具有政治诉求的、级别相对较高的社团,共有15000余家。其中科技与教育类的协会组织占比约为10%,即德国州级或国家级的科技社团约有1500家。

2. 《世界科技组织与学者社团指南》

《世界科技组织与学者社团指南》是一本有关各国科技组织与学者社团单位的黄页资料,在2004年第9版中,编者汇集了此前20年时间里世界各国较有名气的科技团体的信息,其中德国科技社团的数量为1662个。

3. 德国非营利组织管理机构

德国非营利组织管理机构(NPO-Manager)每隔3年对德国非营利机构进行统计与分类,科技社团应属于专业协会/经济类协会/政策研究类协会(Berufs-/Wirtschaftsverbände/Politik),此类协会的总量为90328个。其中专业协会(Berufsverbände)所占比例不超过10%,约有8000-9000个;在专业协会中,科技社团的比例约为20%,可以粗略得出德国科技社团(包含部分科技教育类社团)的数量约为1600-1800个。

从以上3种数据来源可以看出,德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组织规模的高级科技社团总数为1500-1800个。

 

三、内部治理概况(一)内部治理结构

德国科技社团的最高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是会员大会;理事会是会员大会之外行使管理权的唯一执行机构,理事会并非需要由多人组成,也不需强制性设置行政人员(秘书、司库等),德国大型科技社团的理事会成员往往进行国际征聘;在成立分支机构方面,德国科技社团一方面根据地域设立多个地区分会(Local Section),另一方面根据社团的学术方向,设立若干个专业委员会(Division)。

德国绝大多数科技社团的参与者都是无酬报的志愿者,专职聘用的工作人员极少。这种类似于“伞形”的组织架构,有效地解决了管理机构本身的组织体量问题,节省资金投入、节约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促进资源共享,但这种模式需建立在自律、志愿、自发的公民意识,公开、公正、透明、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民主科学的社团管理与决策制度的基础上。

(二)财务状况

2017年,德国科教创新赞助者协会下属的社团数据研究中心(ZiviZ)就民间社团对于德国教育现状的影响所做的调研报告显示,有46%的社团曾获得来自政府(主要为地方政府)的补贴,但这部分财政资金仅占社团全部收入的11%,教育类社团获得的官方资助仅占社团总收入的5%左右。由此可以推断,除去那些依托科技经费支持的大型政府科研机构,德国科技社团的收入中政府资助所占比例可能很低。

例如德国物理学会作为德国物理学领域最具权威的学术组织,每年都有近500万欧元的收入,其中政府提供的项目经费占比不到12%;举办各类物理学术会议和论坛的收入约占30%;出租学会会场,并提供会议服务的经营性收入占比约为50%;会员会费、个人或机构资助等收入所占比例很小,约为8%。


编辑:科技社团研究所高然

阅读下一篇

美英德日科技社团研究(美国篇—中)

美国迄今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其科技发展水平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促进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社会一贯有“小政府、大社会”的特点,非营利组织的持续发展有赖于诸多因素,最为关键者有三:其一是美国社会深厚的公民自治传统;其二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其三是非营利组织不断完善的内部治理。美国科技社团多为“百年老店”,悠久的历史在客观上为科技社团的发展壮大积淀了丰